2021年8月2日上午,由山东大学(威海)文化传播学院暨全球胜任力研究院(Global Engagement Academy, Shandong University Weihai)和山东大学《文史哲》编辑部共同策划主办,并在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对外传播》编辑部的支持下,《中国特色国际传播理论体系建构研讨会》在线上成功举办。此次研讨会就中国特色国际传播理论体系建构,如何加强新时期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和战略传播体系建构以及新时期国际传播内容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深度研讨。山东大学(威海)文化传播学院院长张红军教授致辞并主持研讨会主题发言环节。整个研讨会策划和流程由贾文山教授协调主持。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文史哲》主编王学典教授作了题为《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范式的第三次转型》的主题发言。他指出,近几年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正在推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范式的第三次转型;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虽然取得初步成果,但是任重道远,需要精准协同发力。他的发言对中国特色国际传播理论体系的建构工作既有启发,也有鞭策。
本次研讨会共分为以下三个分主题:一、中国特色国际传播理论体系建构,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二、如何加强新时期我国国际传播能力;三、新时期国际传播内容建设。
一、中国特色国际传播理论体系建构
上半部分由清华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文科资深教授、国学研究院院长陈来教授主持。贾文山教授以《中国特色国际传播理论体系框架探索》为题进行发言。他认为,中国特色国际传播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应以方克立提出的马魂中体西用为标志的三合一设计为重要参照,目标应以通为主,以化为辅,努力做到全球通(以实现一带一路的五通和五路目标为第一个步骤),全球同(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为第二个步骤),全球合(以实现合谐世界目标为第三个步骤)。
杭州师范大学当代中国话语研究院施旭教授,以《建设中国学术全球传播体系》为题进行发言。他基于过去多年主编的英文刊物Journal of Multicultural Discourses和策划主办多期话语研究国际研讨会,重点探讨了中国学术如何走向世界,进行全球规模的学术交流必要性和可行性。
中国传媒大学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副院长姬德强教授以《中国国际传播的理论范式:发展主义、全球正义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为题做了发言。他从发展主义、全球正义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阐释了如何思考国际传播的理论范式问题。他认为,中国国际传播的理论范式,从历史逻辑角度,是从政治思想和革命理论输出到更广泛的软实力建设;从发展主义角度,针对非西方国家,讲述独立自主的现代化;从全球正义的角度,针对西方国家,扭转传播权力不平衡,构建世界信息传播新秩序。
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院长、《对外传播》主编于运全教授,以《中国国际传播学的历史源流与未来取向》为题发言。他认为,新时代赋予中国国际传播发展新机遇,构建中国特色的国际传播学正当其时、大有可为。新时代中国国际传播学建设新进路应聚焦现代传播体系构建和国际传播能力提升,以时代性彰显先进性,以实践性凸显本土性,以系统性推动融合发展、协同创新。
该主题下半部分由贾文山教授主持。北京大学国家战略传播研究院院长程曼丽以《共产国际的国际传播》为题发言。她总结了共产国际国际传播的特点:以明确的思想引领传播;通过建立规章制度指导传播;以人为媒进行嵌入式传播;利用各种出版物广泛传播。她认为,共产国际的建立使世界无产阶级有了一个团结的中心,推动了各国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但是在后来的工作中它也出现过一些失误,特别是其高度集中的组织形式影响了各党的独立自主和各党之间的平等关系,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带来了消极影响。
长江商学院研究学者、人文与商业伦理研究中心主任王建宝博士,以《出入两希,返归六经》为题,认为我们要警惕西方的话语陷阱,修昔底德陷阱是小国寡民的城邦国家产生的政治现象,不适于大国关系。文明冲突论是西方中心主义的流毒,和而不同是文明对话的基础,我们要用文明对话的行动来解决文明冲突的问题。历史终结论,与基督教弥赛亚的降临、与黑格尔的绝对精神,都是线性时间观和历史进化论,最多算是一种“地方价值”。我们不能用西方的逻辑反西方,我们不能用西方的话语骂西方,如果我们没有能力“出入两希”的话。
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唐青叶教授,以《Once upon a virus多模态意义建构与国际受众解码研究》为题,主要关注国际受众解码研究,以视觉语法与霍尔的受众分析模式为理论基础,借助数据挖掘及语料库技术手段,对外宣视频Once upon a virus在Youtube评论区的评论文本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在主导式解读模式中,受众对视频内容、模式、创作手段,对中国在疫情期间的表现充分理解与认可,而对抗式解读模式的原因更在于受众对中国的刻板印象,采取了先入为主的方式而忽略视频内容。协商式解读则将全人类视为命运共同体。该案例分析揭示了中国话语国际传播过程中受众维度的多元化以及分众传播的重要性。
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郭可教授以《建构共通话语体系的中国价值和世界意义》为题,重点论述了可共通话语范式的特征和中国价值。他认为应促进实现政治话语与学术话语的共通,实现跨学科研究范式共通,尤其与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哲学等学科的共通,让中国思想和观点成为全球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如何加强新时期我国国际传播能力
中国人民大学欧盟“让·莫内”讲席教授王义桅教授主持了“如何加强新时期我国国际传播能力?”主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对外传播中心主任林跃勤教授,以《新时期对外传播体系及能力建设》为题,系统分析了对外传播能力体系提升面临的挑战与困境,具体包括:1、对外传播思维意识存在偏颇,总是企图展示十全十美的自我;2、偏重突出自我单一灌输而非坦诚平等交流对话;3、过分强调大一统传播机构和声调,非官方声音微弱;4、应对外部舆论攻击缺乏及时有效的应对之策;5、传播渠道单一和方法落伍;6、人才短缺,讲故事能力效力底下。他认为新时代科学高效对外传播体系建构基本目标是:1、内外传播有机衔接(国际规律与自身特色平衡);2、多元协同传播主体结构(国家媒体与民间媒体包容互促);3、国家利益(意识形态)与新闻规律的合理兼顾;4、政府监管与媒体舆论相对自立自由的平衡;5、建构公正透明诚信高效的传播体系。
上海大学特聘教授、上海大学全球问题研究院研究员江时学教授,以《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建议》为题发言,提出了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十大建议:1、力争使中国外文报刊的发行量要有一个较大幅度的长进;2、加大利用现代传媒工具的力度;3、改进发声的方式方法;4、积极发挥学者(包括退休学者)的作用;5、驻外使领馆要发出更大的声音;6、要增加政府部门透明度;7、鼓励中国学者走进外国大学的课堂;8、让外国留学生为我发声;9、将澳门打造成中国的国际传播窗口;10、大力发挥华人华侨的作用。
海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海南三略传播研究院执行院长毕研韬教授,以《亟待厘定的我国战略传播基本原则》为题,对战略传播定义进行了解析,并提出了我国战略传播四项基本原则:效果原则、理解原则、对话原则和系统原则。他认为我国的国际传播应服务于国家战略利益和目标,所以不应违背战略传播基本原则。他强调,话语权主要来自“话语”之外。有关国际研究发现,国家和地区形象的提升80%靠创造性工作,15%靠系统性协作,5%靠传播。
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所长、《中国传媒报告》主编洪宇教授,以《中国互联网走进去与国际话语权建构》为题发言。她认为,国际传播秩序秩序过渡期方法论应关注以下三个方面:1、内外一体,用跨国行业框架替换地域民族国家框架;2、政治主体,结构性规律通过主体间互动打开;3、时空变局,需深刻理解多样性世界中的历史文化与技术路线,以此培育纵深式的联系与互动。互联网及数字传播是勾连中国之变与世界之变的重要桥梁,全球数字中国的建设与传播是一个整体,通过实践与传播的结合,传播学研究可以发挥“改造世界”主体性,开拓一条建构人类共同体未来的创造之路。
三、新时期国际传播内容建设
“新时期国际传播内容建设”主题由林跃勤教授主持。中国人民大学王义桅教授以《从文明型国家到文明型政党: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的精髓》为题发言。 他认为,中西关系进入同质性竞争层面,叙事之争日益激烈。中国不是西方的民族国家而是文明型国家,中国共产党也不是西方式的政党,而是文明型政党。这是中共公共外交的精髓。
首都文明工程基金会创始人、《文明》杂志社创社社长兼总编娄晓琪博士以《文明国家话语体系》为题发言。他认为,从国际传播现状看,困扰我国国际传播力不足的主要问题有三:一是我们的话语体系与国际通行的话语体系不相容,无法通过西方把持的核心平台发声,“有理说不出”;二是缺乏有效的国际舆论传播渠道、已有渠道接受度弱,“说出传不开”;三是发声传出后亲和力与公众认知度不足,“传开叫不响”。为此,我国亟需适应世界变化,把握国际传播规律,弱化生硬宣传,构建世界接受的文明话语体系。
中国政法大学党规研究中心主任柯华庆教授,以《从“人民民主专政”到“人民民主法治”》为题发言。他认为,“人民民主专政”的表述也许是造成美西方误解中国政体的重要原因之一。社会主义国家需要更新政治权威话语。例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否可以考虑更新为“现代社会主义”?从国际传播学的角度,他建议可以考虑用“人民民主法治”这一表述代替“人民民主专政”。
国际华莱坞学会副会长、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省广电局未来媒体研究院执行院长袁靖华教授以《华莱坞(Huallywood)理论与概念的构建:从中国出发的国际旅行——对本土理论国际传播历程的一个标本解剖》为题,通过解剖“华莱坞”这个本土理论建构与国际传播的历程,探讨了如何积极投身国际学术论争的前沿领域,以更具前瞻性和解释力的理论概念,追溯过往概念命名的源起,反思和抵抗西方主导的思想范式的束缚,主动构建本土理论话语体系的自觉力,从而形成一种既源生于本土的又向世界开放的兼容并蓄的理论话语体系。
研讨会持续进行了四个半小时,进展有条不紊,讨论如火如荼。研讨会上学者们围绕中国特色国际传播理论体系建构的主题,从元理论,理论建构,实践案例分析到政策建议等层面进行了深入的跨学科探讨,发表了许多真知灼见,达成了许多学术共识。本次研讨会在中国特色国际传播理论体系建构工作上获得了一些尝试性的学术突破。下一步将基于这次研讨会各位学者呈现的研究成果,初步计划编辑出版《中国特色国际传播理论体系建构》论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