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慧海”系列采访之三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黄河流域10次之多,对照检查,你做了什么?
孙宸:贾教授您好,众所周知,习总书记对黄河流域的发展一直非常重视。自2012年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以来,他曾在2014年3月到河南兰考,2016年7月到宁夏银川,8月到青海西宁,2019年8月到甘肃兰州,9月到河南郑州,2020年4月到陕西西安,5月到山西太原,6月到宁夏吴忠,2021年6月到青海西宁,10月到山东东营,共计十次考察沿黄省区(详见:习总书记十次访问考察黄河流域情况纵览),对黄河流域予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前所未有的关注。对此,您有什么看法呢?
贾文山:我认为,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黄河流域多达十次至少有以下十大理由:
第一、完成了毛泽东主席的遗愿。新中国成立以来,黄河在一代代国家领导人的胸中奔腾激荡。1952年毛泽东主席在视察黄河时曾三次强调“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这一嘱咐揭开了新中国治理黄河的序幕。1964年,毛泽东计划二次考察黄河,但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愿。如今习近平总书记十次考察黄河不仅圆了毛主席二次“黄河之行”的梦想,更是对中国共产党初心和使命的伟大传承。如今黄河安澜的千年梦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即将成为现实,而黄河文明也将伴随着新中国浩荡前行的步伐焕发出新的光芒。
第二、在中国共产党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的进程中,习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多次考察黄河流域,不仅表达了对黄河流域发展的重视,更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实施的重要前期准备。
第三、黄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我国长期以来对于黄河流域文化的研究成果较少,缺乏对其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和探索。要想进一步夯实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更要探索创新黄河文化传播路径,打造黄河文化品牌。
第四、历史上黄河流域的民族交往与交融,促进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黄河流经我国多个少数民族聚集地区,其中包括汉、回、藏、蒙古、东乡、土、撒拉、保安等民族。维护黄河流域的民族团结,是实现中华民族繁荣发展的现实需要。
第五、黄河流域具有我国特殊的国防地理位置,是中华民族的安全屏障。黄河流域既远离北方边境,又远离沿海地带。其中游地区自古以来便是中国的军事重地,提供了包括人力、战马等大量充足的军事储备,可谓得中原者得天下。
第六、黄河流域既是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屏障,也是生态保护的重要载体和依托。由于长期治理不当,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建设好可持续发展的黄河生态经济带有重大现实意义。
第七、黄河流域在革命年代诞生的红色文化早已融入在中国共产党人的血脉中,是其文化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黄河流经包括延安在内的多个革命老区,它们蕴含着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沂蒙山精神、大别山精神、焦裕禄精神等大量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八、黄河流域的发展是建立长效脱贫机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需要。黄河流域的沿黄九省区人口众多,其中多数省份属于欠发达地区,面临着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贫困人口多、返贫率高等大量问题。黄河流域不仅是我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并且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
第九、习总书记出生并成长于黄河流域,这使他对黄河流域有着更为根性的思考。作为黄河的“儿子”,多年以来习总书记的足迹几乎遍布黄河流域。习总书记的老家在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在1969年他插队落户到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梁家河。在这里,他度过了整整7年的时光,与村民同吃同住,打坝挑粪、修公路、建沼气,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习总书记切身体会到了黄河流域百姓的不易,也同样见证了黄河文明的伟大。
第十、对黄河流域多达十次的考察走访,不仅是对黄河流域各项工作开展的密切关注,更是告诫我国政界、经济界、专家学者、媒体记者等各界人士,保护黄河生态和复兴黄河文明是本世纪中叶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战略目标的基础与核心,黄河战略已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
孙宸:是的,您说的很有道理。您认为黄河流域对我国当下经济和政治的发展有哪些重要意义?
贾文山:经济上,我国推行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即要实现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各环节的全面畅通。黄河流域资源丰富、人口众多,并且所处的交通区位和发达的交通网络,不仅能够提供强大的物流支撑,也为构建现代化流通体系提供强大支持。因此,黄河流域无疑是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动脉。
政治上,我国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而未来发展中的核心任务之一就是要复兴黄河文明。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而黄河文明是中华文明最初的表现形式。
当前中国的近期目标是十四五规划,未来五年计划的实施。中期目标就是到2035年,实现基本现代化,实现经济总量或人均收入翻番。远期目标就是到2049年,实现全面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复兴。同时,中国也要坚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建设清洁美好世界。在过去几年,习总书记在黄河流域考察了不少于十次。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目前黄河流域在十四五规划中已经成为重大的区域发展战略。
要想实现这一核心任务,需要经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两个步骤。所谓创造性转化,就是要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从概念、理论和话语体系上转化成现代人能听得懂的,国际上也乐意接受的优秀理念和实践参考。同时,实现创造性转化也是进行创新性发展的先决条件。倘若我们在理念、哲理和话语体系上没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清晰合理的梳理与阐述,没有解释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到底是什么”,没有归纳总结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今社会的发展,对中国文明亦或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引领发挥了什么重要的价值,那创新性发展将会极难实现。
创新性发展指的是用现代科技、现代的企业理念和企业实践管理,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呈现出活力。例如,如何将一件文物盘活,使它成为我们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丰富我们的生活意义和价值,提升我们的幸福感,使我们知根知源。
历史上,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多数集中于黄河流域,最远可以追溯到轩辕黄帝时代,周秦时期以及后来称为山东的鲁国-孔孟之乡。黄河流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古代文化发祥地之一,孕育了很多成熟的中国古文化思想。并且,作为中国的四大古都的西安与洛阳都位于黄河流域,即黄河文明的所在地。
孙宸:作为沿黄省区中的国家重点大学,您认为未来我们应如何推动黄河文明的复兴?
贾文山:过去几十年期间,黄河流域的发展更多的是向外借鉴新的资讯、思想和技术,例如,上海、深圳等具有重要作用的沿海地带成为黄河流域发展的跟随者。上个世纪最后几十年间,深圳的改革开放,就是现代化的范例。在未来的发展战略中,上海、深圳等沿海地带将依旧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中国西北地区、东北地区、西南地区等内陆地区的发展也将会提升到新的高度, 其重要性至少不亚于沿海地带。位于西北地区黄河流域,依托黄河文明,甚至能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中华文明复兴,和中华民族复兴过程中发挥某些方面的引领作用。
因此,意欲实现黄河文明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我们不应继续依赖北京、上海和深圳等地的高校, 研究院所和相关学术界。陕西,山东,河南等黄河流域的内地知名高校、思想界和社会科学界应主动发挥积极能动性和创造性,尤其是在创造性转化的方面应积极发挥引领作用。
目前来说,山东大学近几年在该方面的努力卓有成效。例如,儒学高等研究院的创办、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的举办,这些都在增强中国文化亲和力和中国话语说服力的进程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尤其与国内其他的学校相比,山东大学在该方面做的尤为成功。2020年11月,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在山东大学(威海)召开,全国新文科教育研究中心在山东大学挂牌成立。2021年4月,山东大学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共同创办了《新文科教育研究》。这是国内首家定位于新文科研究的专业性学术期刊,在新文科建设以及文明互鉴交流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
山东大学近几年一反过去的低调和被动,主动肩负起了国家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任务,在全国高校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引领作用。同时,山东大学的转变对于黄河流域的省市重点大学发挥着鞭策激励作用。黄河流域的重点高校应广泛学习山东大学在近几年为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而出台的举措,积极主动地引领黄河文明复兴工作。
作为黄河流域的炎黄子孙,这些重点高校和学者们继承了几千年前我们祖先开天辟地的精神,传承着华夏文明的基因。中国古文化中具有破天荒精神的人文始祖大多都诞生于黄河流域,他们的陵墓至今伫立在北方的疆域,他们的故事至今在黄河流域口口相传。因此,黄河流域的学者和研究机构不应再守株待兔,安于现状,等待外地兄弟院校和科研院所来引领黄河文明的复兴,而是应该积极地利用自身近水楼台的优势主动肩负起传承和复兴黄河文明的重要使命。
在黄河文明的相关研究中,河南大学的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几乎是全国最早建设和开展的。中原文化是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是中华文化的母体和主干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南大学的研究团队将河南视为中原文化的核心,以中原文明诠释黄河文明, 取得了可观的成果。目前,河南大学的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已多次举办以黄河为主题的高端学术论坛,并且与北京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等高等重点院校围绕黄河的主题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
总体来说,对于黄河流域的研究,多数高校和研究机构似乎都更多的集中于创新性发展,因为它与经济发展、社会建设和环境治理密不可分。例如水利部对于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研究已经产出了大量研究成果和报告。但是黄河文明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和中华文明的起源,缺少相应的学术研究。尤其是在黄河文明的创造性转化方面,还有大量的可以传承和创意的内容并没有得到很好的研究和开发。例如,上个世纪90年代甘肃的丝路花雨演出团队去到加拿大访问后并未返回中国,而至今甘肃类似的艺术创新活动也并未恢复和发展。西安的电影制片厂在上个世纪80年代也曾红极一时,但是近几年同样并未呈现出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型发展的成果。
因此,我认为,黄河流域省市重点高校、社科院等研究机构并没有在黄河文明的学术性研究上形成一种合力。没有合力也就无法激发活力。要想实现黄河文明的复兴,我们首先要激活相应的学术讨论机制。通过搭建开放活跃的、高互动性的学术信息交流平台,研究机构和学者们就可以稳步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工作,在沟通交流、激发头脑风暴的过程中产生新的学术观点和创意研究成果。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推动我国早日实现中国共产党的“两个结合”, 即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的“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我观察到, 位于甘肃省的敦煌研究院近几年所做的一些有益文化创意推广工作。但是,因为没有形成规模可观的合力,因此呈现的形式较为零散。倘若敦煌研究院的研究能够得到多方支持和更为广泛的传播,它必将成为黄河流域,乃至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上一颗颗永远闪烁的璀璨明珠。
当代或新时代黄河流域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成果,包括思想、理论和实践等,都应被传播到中国的南方和沿海地带,例如上海、深圳和福建等地。中国南方历来更为重视经济发展与国际交流,但是,与黄河流域相比,这些地区的中华传统文化意识或文化身份认同感相对稀薄,或淡薄。相关研究机构和国内外人文学者应借此机会加大力度普及和宣传,推动全国乃至整个东亚地区增强对黄河文明的了解和认识。
作为黄河流域的子孙后代,我们应该继承中华文明创造者们的精神气质和文化基因。坐落在黄河流域的高校、科研机构和思想库不应等待,应主动在黄河文明的创造性转化和复兴中发挥引领性作用。近现代以来,中国的中部、西北部和西南部等地区习惯于等待着接收从沿海地区传来的新的思想和新信息。但是,他们过去所在的内陆地区, 尤其黄河流域曾是原发性文明的摇篮,历史上的黄河流域通过与西部匈奴的互动,形成了自己独特而又普适的文明。这种黄河文明不仅传播到全国各地,还对东亚乃至整个世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当今黄河流域的思想文化界应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黄河流域的实事求是精神,怀抱黄河文明的拓荒者们的大无畏精神,沿着黄河文明的拓荒者们的足迹,形成合力,激荡思想,奋发作为,在新时代发挥引领黄河文明复兴的伟大事业。
孙宸:好的,感谢您的回答!相信黄河文明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将焕发新的活力!教授,再见!
贾文山:再见!
注:更新于2022年2月12日
作者: 贾文山,山东大学特聘教授; 山东大学(威海)全球胜任力研究院院长
采访者: 孙宸,山东大学(威海)全球胜任力研究院助理
相关链接:“文山慧海”系列采访之二 贾文山教授纵论北京冬奥会十二大利好